中国植物志
因网站整合,本页即将迁移至:www.iplant.cn/info/Pteris vittata?t=z
意见建议 请 email: iplant@ibcas.ac.cn
FOC | FLPH | DCP | iPlant | admin    响应时间:0.27秒
蜈蚣草
Pteris vittata L.
中国植物志>> 第3(1)卷 >> 凤尾蕨科 Pteridaceae >> 凤尾蕨属 Pteris

24. 蜈蚣草(植物名实图考)

Pteris vittata L. Sp. P1. 2: 1074. 1753; Tard.-Blot et C. Chr. in Fl. Indo-Chine 7(2):143. 1939; Holttum, Fl. Mal. 2:Ferns Mal. 398. 1954; Ching et al. in W. Y. Chun et al., Fl. Hainan. 1:72. 1964; H. Ito in Hara, Fl. East. Himal. 467. 1966; 1. c. 207. 1971; Ic. Corm. Sin. 1:151, f. 302. 1972; Fl. Tsinling 2:56. 1974; Shieh in H. L. Li et al., Fl. Taiwan II:300. 1975; Edie, Ferns Hong Kong 229, p1. 14, f. 129. 1978. ——Pteris longifolia auct., non L. 1753: Hook. et Bak. Syn. Fil. 153. 1864; Dunn & Tutch. Fl. Kwangt & Hongk. in Kew Bull. Add. Ser. 10:340. 1912; Ogata, Ic. Fil. Jap. 3: t. 146. 1930; 侯宽昭, 广州植物志 42. 1956.

24a. 蜈蚣草(原变型) 图版11: 3-8

f. vittata

植株高(20)30-100(150)厘米。根状茎直立,短而粗健,粗2-2.5厘米,木质,密蓬松的黄褐色鳞片。叶簇生;柄坚硬,长10-30厘米或更长,基部粗3-4毫米,深禾秆色至浅褐色,幼时密被与根状茎上同样的鳞片,以后渐变稀疏;叶片倒披针状长圆形,长20-90厘米或更长,宽5-25厘米或更宽,一回羽状;顶生羽片与侧生羽片同形,侧生羽多数(可达40对),互生或有时近对生,下部羽片较疏离,相距3-4厘米,斜展,无柄,不与叶轴合生,向下羽片逐渐缩短,基部羽片仅为耳形,中部羽片最长,狭线形,长6-15厘米宽5-10毫米,先端渐尖,基部扩大并为浅心脏形,其两侧稍呈耳形,上侧耳片较大并常覆盖叶轴,各羽片间的间隔宽约1-1.5厘米,不育的叶缘有微细而均匀的密锯齿,不为软骨质。主脉下面隆起并为浅禾秆色,侧脉纤细,密接,斜展,单一或分叉。叶干后薄革质,暗绿色,无光泽,无毛;叶轴禾秆色,疏被鳞片。在成熟的植株上除下部缩短的羽片不育外,几乎全部羽片均能育。

广布于我国热带和亚热带,以秦岭南坡为其在我国分布的北方界线。北起陕西(秦岭以南)、甘肃东南部(康县)及河南西南部(卢氏、西峡、内乡、镇平),东自浙江,经福建、江西、安徽、湖北、湖南,西达四川、贵州、云南及西藏,南到广西、广东及台湾。生钙质土或石灰岩上,达海拔2000米以下,也常生于石隙或墙壁上,在不同的生境下,形体大小变异很大。在旧大陆其他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也分布很广。模式标本采自广东。

本种从不生长在酸性土壤上,为钙质土及石灰岩的指示植物,其生长地土壤的PH为7.0-8.0。

长期以来,学者们一直把本种与产于热带美洲的 Pteris longifolia L. 混淆在一起。其实二者是不同的两个种,主要的区别是产于美洲的种其羽片基部有关节,而且羽片能脱落。

24b. 鸡冠凤尾蕨(变型)(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集刊)

f. cristata Ching ex Ching et S. H. Wu in Acta Bot. Austo-Sinica 1: 6. 1983.

侧生羽片向顶部为多回二叉分枝,成为密集的鸡冠形。

特产于广东(翁源)。生灌丛中。

本变型不同于原变型之点在于羽片顶部为多回分叉的鸡冠形,颇为奇异。

知识共享:署名-非商业性使用-禁止演绎 1990《中国植物志》第3(1)卷 037页 PDF
中国植物志系统位置
扫一扫,在手机上继续查看
logo_frps
版权所有  ©  1959-2004  中国科学院《中国植物志》编委会  科学出版社
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(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)数字植物项目组
京ICP备13006946号-2         我有话要说